【Neuron】新机制!丘脑-纹状体环路功能紊乱引发帕金森病
帕金森病(Parkinson’s disease,PD)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常见于老年人,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。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PD的患病率约为1.7%,多数患者为散发病例,仅有不到10%的患者有家族史。PD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、运动迟缓、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。
图片来源:Juicing-for-health
为治疗PD,科研工作者对PD相关的神经环路机制已开展大量研究,其中富含多棘投射神经元(Spiny projection neuron, SPN)的纹状体为调控PD的重要脑区[1]。SPN包含直接通路SPN(dSPN)与间接通路SPN(iSPN),在目标引导的运动行为中,dSPN与iSPN的活性会产生一个平衡状态[2]。在PD患者中,上述平衡状态会被打破,偏向于增强iSPN活性,导致运动功能紊乱[3]。但是,对于打破此平衡状态的神经机制,我们知之甚少。
纹状体投射通路
图片来源: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[4]
一些研究指出,纹状体接受来自丘脑外侧核(CLn)和丘脑束旁核(PFn)的兴奋性投射[5],CLn与dSPN和iSPN均产生轴-棘突触,而PFn主要投射到无棘胆碱能中间神经元(cholinergic interneuron,ChI)。这些投射相关功能紊乱均可能是打破dSPN-iSPN平衡状态的因素。
图片来源:American Dance Festival
2019年01月15日,《Neuron》杂志在线刊登了美国西北大学D. James Surmeier教授的最新重要工作[6],他们发现PFn在纹状体中通过增强对ChI的兴奋性投射来增强iSPN的兴奋性,从而引起PD相关症状,抑制PFn-纹状体投射可减轻PD诱发的运动障碍。本篇文章首次揭示打破dSPN-iSPN平衡状态的神经环路机制,发现引起PD的新神经元亚群,极大提高了人们对PD领域的认知。
D. James Surmeier教授
图片来源:Northwestern
1.PD模型鼠中PFn-iSPN兴奋性投射增强
首先,为特异性研究位置毗邻的PFn与CLn到纹状体的投射,作者引入Grp-KH288 Cre小鼠,其中Cre只表达在CLn中。他们在Grp-KH288 Cre小鼠的PFn中注射AAV-Cre-off-ChR2,以6-OHDA诱导多巴胺模型鼠,并通过膜片钳电生理记录纹状体中dSPN与iSPN(图1A-D),发现PD模型鼠iSPN中光激活引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(EPSC)幅度更高,而dSPN中光激活引发的EPSC与正常小鼠相同(图1E-J)。
图1 PD模型鼠中PFn-iSPN兴奋性投射增强
(图片来源:Neuron)
2.PFn-iSPN兴奋性投射增强依赖于ChI
接着,作者借助ChR2研究环路连接图谱(subcellular ChR2-assisted circuit mapping sCRACM[7]),令人意外的是,PD模型鼠中PFn轴突在iSPN树突上形成的突触数量与对照组相差无几(图2A-C)。作者推测纹状体的中间神经元参与PFn-iSPN投射。
为验证此假设,作者记录iSPN同时加入河豚毒素(TTX)与4氨基吡啶(4AP)以阻断神经元发放,进而排除多级投射带来的影响。他们发现加入TTX与4AP后,光激活PFn轴突引发的EPSC幅度显著减小(图2D-F)。
过去的研究表明,PFn在纹状体中的下游中间神经元主要为胆碱能中间神经元(ChI),于是作者通过电生理记录纹状体中ChI。他们发现PD模型鼠中光激活PFn轴突引发的EPSC显著高于对照组,加入TTX与4AP后其幅度进一步增大(图2G-I)。
图2 PD模型鼠中ChI参与PFn-iSPN兴奋性投射的增强
(图片来源:Neuron)
那么,PFn-ChI兴奋性投射增强是否为PFn-iSPN兴奋性投射增强的诱因呢?为回答此问题,作者在ChAT-Cre/D2-Cre小鼠的纹状体中注射AAV-DIO-hM4D,在PFn中注射AAV-ChR2,电生理记录iSPN,发现在PD模型鼠iSPN中,化学抑制纹状体ChI后,光激活PFn轴突引起的EPSC显著减小(图3A-C)。
为进一步研究ChI的功能,作者在ChAT-Cre的纹状体中注射AAV-DIO-ChR2,电生理记录iSPN,发现光激活ChI可产生EPSC,且加入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(nAChR)抑制剂后EPSC幅度降低,此现象同时存在于PD模型鼠与正常鼠(图3D-F)。
综上所述,PD模型鼠中,PFn-iSPN兴奋性投射增强主要依赖于PFn-ChI兴奋性投射的增强。
图3 PD模型鼠中ChI放大PFn-iSPN兴奋性投射
(图片来源:Neuron)
为研究nAChR是否参与PFn-iSPN环路,作者记录iSPN同时加入nAChR拮抗剂TMPH,发现PD模型鼠中光激活PFn轴突引起的EPSC幅度显著减小(图4A)。为确定参与此过程的nAChR亚型,他们加入不同类型nAChR拮抗剂,发现只有阻断α6β2* nAChR时EPSC幅度减小(图4B-C)。此外,通过AAV-α6 shRNA降低α6β2* nAChR表达,得到相似结果(图4D-E)。
图4 PD模型鼠中α6β2* nAChR介导PFn-iSPN兴奋性投射增强
(图片来源:Neuron)
为研究nAChR在突触连接中的作用位置,作者通过连续两次光刺激记录双脉冲比值(Paired-pulse ratio, PPR),通常认为PPR越小,突触前释放递质能力越高。他们使用Chronos代替ChR2作为光激活媒介以提高激活频率,发现PD模型鼠中PFn-iSPN投射PPR显著降低,加入α7/α6β2* nAChR拮抗剂MLA后,PPR升至正常水平5A-C)。
然后,作者将记录外液中钙离子置换为锶离子以记录单囊泡递质释放水平,发现PD模型鼠中单囊泡递质释放量更高,此过程也可被nAChR拮抗剂阻断(图5D-H)。
图5 突触前nAChR介导PFn-iSPN兴奋性投射放大过程
(图片来源:Neuron)
4.PFn-iSPN突触增强归因于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
过去的研究表明,PFn神经元具有异质性,其中一个亚群表达Rbp4,且Rbp4不表达于CLn。为研究此亚群功能,作者在Rbp4-Cre小鼠的PFn中注射AAV-ChR2,发现光激活PFn Rbp4+神经元轴突诱发SPN产生幅度高于ChI的EPSC;而光激活所有PFn神经元轴突诱发ChI产生的EPSC更高(图6A-D)。表明PFn Rbp4+神经元倾向于投射到SPN,Rbp4-神经元倾向于投射到ChI,且幅度更高。
针对上述现象,作者假设PD模型鼠中nAChR更多表达于PFn Rbp4+神经元。为验证此假设,作者使用qPCR方法解析nAChR各亚型基因转录水平,却发现并没有任何差异(图6E-F)。于是作者提出又一假设,PD模型鼠中PFn引起乙酰胆碱(ACh)释放水平增加。为验证此,作者加入多巴胺2型受体(D2R)激动剂来抑制Ach释放,发现PFn引起iSPN产生的EPSC幅度显著降低(图6G-H),表明PFn-iSPN突触增强由D2R信号紊乱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所致。
图6 PFn-iSPN突触增强由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所致
(图片来源:Neuron)
5.抑制PFn-iSPN环路减轻PD模型鼠运动障碍
若PD模型鼠中PFn-iSPN兴奋性突触增强破坏dSPN与iSPN活性平衡,那么抑制PFn-iSPN环路则会减轻小鼠的PD相关病症。为验证此假设(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无数大胆假设,这也是科研工作中常见的研究方式,只是会严重困扰本小编
图7 抑制PFn-iSPN环路减轻PD模型鼠运动障碍
(图片来源:Neuron)
PD是步入老年过程中的生理体征之一,其发病机理呈现多样性特点,与个人的遗传、体质、生活环境和习惯等多因素有关。该病症属于人逐步走向衰老的一种正常反映,是目前无法根治的,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,刻不容缓。大量研究表明纹状体中dSPN-iSPN平衡状态的打破与PD发病密切相关,但究其神经环路机制,我们尚未可知。本文结合光遗传学、化学遗传学、电生理、行为学等方法,发现PD模型鼠中PFn-ChI兴奋性投射增强以增强PFn-iSPN的兴奋性,PFn Rbp4+神经元倾向于投射到iSPN,抑制PFn-纹状体投射可减轻PD引起的相关病症(图8)。这项研究揭示了打破dSPN-iSPN平衡状态的神经环路机制,为治疗PD提供了新型药物靶点,在不久的将来,人类必将攻克PD这座大山!
图8 PD模型鼠病理示意图
(图片来源:Neuron)
和元上海一直关注神经、代谢、肿瘤科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,为神经生理、病理研究提供最新工具和研究方案,助力临床转化和基因治疗!
本内容版权归和元上海所有
如需转载请在文章留言区申请转载
未经授权不得以转载或其他任何形式使用
参考文献
1.Graybiel, A.M. and S.T. Grafton, The striatum: where skills and habits meet.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, 2015. 7(8): p. a021691.
2.Calabresi, P., et al., Direct and indirect pathways of basal ganglia: a critical reappraisal. Nat Neurosci, 2014. 17(8): p. 1022-30.
3.Kreitzer, A.C. and R.C. Malenka, Endocannabinoid-mediated rescue of striatal LTD and motor deficits in Parkinson's disease models. Nature, 2007. 445(7128): p. 643-7.
4.Chen, J.Y., et al., Dopamine imbalance in Huntington's disease: a mechanism for the lack of behavioral flexibility. Front Neurosci, 2013. 7: p. 114.
5.Ellender, T.J., et al., Heterogeneous properties of central lateral and parafascicular thalamic synapses in the striatum. J Physiol, 2013. 591(1): p. 257-72.
6.Leroy, F., et al., A circuit from hippocampal CA2 to lateral septum disinhibits social aggression. Nature, 2018.
7.Petreanu, L., et al., The subcellular organization of neocortical excitatory connections. Nature, 2009. 457(7233): p. 1142-5.